主頁/台灣綠建築初期的經典範例 引入太平洋海風吹拂的宜蘭大學經德大樓

台灣綠建築初期的經典範例 引入太平洋海風吹拂的宜蘭大學經德大樓

09 14, 2021

當基地條件受限,要如何為單一量體製造亮點?黃建興建築師在宜蘭大學留下的範例。一隅方形空地雖然只夠安排口字型的配置,但細節之處無不是巧思,無論是將窗台結合園藝,或者讓封閉的形體空間吹到涼爽的太平洋海風,經德大樓讓我們看到平凡中的不平凡。

建築以口字型配置讓封閉的形體空間也能吹到涼爽的風

宜蘭大學前身是宜蘭農專,黃建興建築師事務所早期就參與了園藝教室和學生宿舍的規劃,經德大樓則是學校改制後的第一個案子,剛參加完教職員宿舍競圖的他們,馬不停蹄投入這棟新大樓的設計,最後也順利通過競圖,拿到這個當時手上最具規模的案子。

經德大樓位於農權路側門旁,馬路對面就是宜蘭縣文化中心和復興國中,因基地面積有限,參加競圖的建築師多以口字型量體為設計,也因為是宜蘭大學和空中大學兩個業主共同擁有的案子,所以明定地下室到五樓為宜蘭大學所使用,空中大學則分配到六、七樓的空間;黃建興建築師說從大樓外就能看出不同,下半部是飽滿的量體,六樓以上則是退縮設計。

一隅方形空地安排口字型配置的經德大樓,讓我們看到平凡中的不平凡

六樓以上的建築設計有如階梯層層往上,讓口字型的設計更顯活潑

經德大樓外觀以米白色磁磚為主體,搭配空心磚產生視覺豐富性;內側走廊矮牆除了同樣有磁磚和空心磚外,多了洗石子材質做為上、下兩道橫幅,底端和走廊的磨石子地板連結之際,黃建興建築師不忘規劃淺溝,對排水有幫助,以應付宜蘭多雨的天氣。

建築以米白色磁磚為主體,搭配空心磚與洗石子產生視覺豐富性

實際走入經德大樓內部,口字型建築卻感受不到8月盛暑的悶熱,而是有陣陣涼風不停歇地吹拂,這除了要拜外牆和走廊矮牆都鑲有空心磚之賜外,最主要的是黃建興建築師在東面兩個角落都設計開口,引進太平洋的海上風,讓這股沁涼在整棟大樓之間流竄,行走在廊道上便可感受,感覺像是穿上最自然的冰鋒衣或涼感衣。

炎炎夏日午後走進經德大樓,坐在教室外和牆柱合為一體的長椅上,只吹著風就相當舒適,令人想就地躺下小憩。黃建興建築師說,東側的開口雖然是小小設計,卻是形成節約能源效益最精彩之處,也讓這棟經德大樓落成至今30年,仍獲得師生好評,認為使用機能和效果比其他處教室更優。

與牆柱合為一體的長椅,吹著涼風,令人想就地躺下小憩

東側開口的設計是形成節約能源效益精彩之處

由於是從農專改制而來,當時的校長相當重視園藝佈置,黃建興建築師也在走廊和窗台安排了種植花草的空間,甚至設置自動滴水系統便利師生,可惜因年久失修,現在已經沒有運作。而為了有更多揮灑園藝創意的空間,窗台特別變化成深凹式,站在經德大樓外就可以明顯看到,每處窗戶都比平常所見的更往內推,這樣的設計還有減少太陽直射的功能,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站在戶外就能看到窗戶與窗台凹凸的設計,可以園藝也可以降低太陽直射

經過30年的時光推移,建築的維護與修繕肯定是重點,像是現在經德大樓的大門已非當初黃建興建築師設計的原件,如新的木質多了幾分現代氣息,為這棟樓注入一股新活力。

但「翻新」後的面貌,卻讓黃建興建築師久久無法言語。原來,他原先在口字型的四合院中庭保留了大樹,讓綠意進駐中心點,扮演每層樓都能欣賞的景色;結果我們當天一踏入經德大樓內,黃建築師喃喃自語,「怎麼會變這樣?」

原本應看到的庭院樹木,已變成一整片鋪設地磚的廣場,天井也從三樓的高度加裝遮雨棚,垂掛著許多裝置藝術品,墨鏡下藏不住惋惜的神情。

原先規劃設計的中庭,陽光透過天井灑進室內,讓室內多了自然氣息

翻新前的中庭保留喬木,讓綠意進駐

黃建興建築師沒有明言他最不捨的哪個環節,但我猜想,愛樹的他一定很難接受校方輕易移除、不尊重大自然生命,因此當我看到堆放在牆角邊緣,那株橫躺著的樹幹時,並不敢呼喊出聲吸引注意,我知道如果黃建築師看到這個景象,一定會更加觸景傷情。

所幸走訪到上方樓層後,從風口吹拂而來的徐徐涼風,黃建興建築師知道作品仍保有大部分的初衷。在他的作品裡大學校園並不算多數,經德大樓卻被列為早期代表作,理由是早在30年前,黃建築師就率先將節能減碳的概念融入在建築裡,用巧思打造自然宜人的環境、降低二氧化碳消耗量,放在綠建築興起的現代,當作始祖等級的範本也不為過。

建築師率先將節能減碳的概念融入建築,打造綠建築校園,可以說是建築典範

Photographer / 黃建興建築師事務所、Arthur studio 光影旅人

欣欣

Editor / 欣欣

相關故事

2021-09-15T08:58:54+08:00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