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風會跟著走廊走的學校 震後重生別具合院風格的瑞城國小

風會跟著走廊走的學校 震後重生別具合院風格的瑞城國小

09 07, 2021

走進台中市瑞城國小,已經完全看不到20多年前那場大地震所留下的傷痕,取而代之的是一張張童真的笑顏,穿梭在校園建築的各個角落;但在走廊上魚貫行進的可不只有學童,還有那看不到的陣陣徐風,正如同校內老師形容的「這裡風會跟著走廊走」。

校園裡的童真笑顏早已取代20多年前那場大地震留下的傷痕

1999年9月21日深夜1點47分,突如其來的一陣天搖地動,不只震醒了台灣人的睡夢,也震碎了我們賴以為生的家園,民房、大樓成了殘破的瓦礫,國家進入緊急災難時刻,中台灣重災區百廢待興,重建大任也就落在建築師們身上,當時全國建築師公會發出信函,廣徵同業深入災區鑑別建築物受損程度,那是黃建興建築師震後首度踏入災區,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後來幾乎每週都要從宜蘭來回,為當地的學童重建受教育的地方。

台中市大里區的瑞城國小是黃建興建築師第一個參與的災區學校重建案,原本是慈濟基金會接手的援助計劃中,工程規模最小的一個,一開始只打算補強結構受損的北棟教室,預算僅1500萬元。然而時任大愛電視台總監姚仁祿提出建言,認為校地在都市計畫裡的價值超過20億,為教育長遠之計,不妨趁此次建設做更好的整體規劃。最後瑞城國小變成營建總價3億的大工程,成為慈濟所有學校重建工程中耗資最多的案子。

為教育長遠之計,瑞城國小從都市發展計畫角度讓整體設計做更好的規劃

在此之前,有20年校園設計經驗的黃建興建築師,從沒有作品在故鄉宜蘭之外,接下慈濟援建工程除了是他首度踏出不同地域,瑞城國小多達62班的規模也是另一勞心費神之處,然而黃建興建築師用他所擅長的合院設計,成功挑戰這龐大又不缺細膩的量體。

建築阿公擅長的合院設計,在瑞城國小成功挑戰龐大又細膩的量體,為孩子下課留下多元學習的場域

瑞城國小總共由三個合院組成,擔當門面的第一排主樓為兩層的行政樓,中段鏤空形成開闊的挑高穿堂,氣氛明亮通透。在這裡也可以觀覽第一個中庭的景色,安居一隅的生態池是此區主角,流水潺潺搭配假山造景,凸顯學校品味之餘,也讓孩童有靜心學習潛移默化的效果。

擔當門面的第一排主樓為兩層的行政樓,還有開闊的挑高穿堂

除了行政樓外,其餘主樓和左側的校舍都是教室大樓,我們採訪時的動線是順著合院右側的連結式迴廊深入校園腹地,三層樓高的第二排主樓和四層樓高的第三排主樓間,夾帶著另一種風格的開闊中庭,高壓混凝土地磚搭配升旗台,是全校主要的集會場所,可容納全校2000多人,廣場四個角落種植的小葉欖仁已經長得和校舍齊高,替這灰色的立方體空間增添綠意。

三個合院之一的中庭是全校主要的集會場所

所謂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站在這一塊塊的地磚上,彷彿可以感受到當年慈濟義工和學童幫忙鋪設時所留下的汗水,又有多少人歷經過「自己的學校自己蓋」的特別經驗呢?此處也是最能飽覽校舍建築設計的據點,從庭院裡望去,可見洗石子和廊道拱圈共譜的和諧牆面,走廊柱間採用穿透性欄杆增加通風和採光,並用鋼骨和雷射切割的動植物造型鋼板增添設計感,再增加幾處空中花台輔以點綴,不需多餘的顏色就能呈現樸實之美。

仔細一看不難發現,鋼骨建材除了用在欄杆處外,每間教室的門框,也是用鋼骨組構,其實這個「工業風」具有另一層深厚的意義,黃建興建築師說,證嚴上人當時明示,學校和醫院都應該以百年不倒的風範去建蓋,醫院因其救人性命,學校則是可做為民眾的緊急避難所,因此只要是慈濟基金會援建的學校,一律採取比RC鋼筋混凝土更堅固的SRC鋼骨鋼筋混凝土構造。

建築採用SRC鋼骨鋼筋混凝土讓結構更穩固

欄杆設計兼具安全、透光、藝術性

為了強調此一特性,黃建興建築師直接將鋼骨巧心呈現在建築外觀。以往使用鋼筋混凝土構造,外牆中央須多一支柱子,然而緊鄰柱子的窗台壁體承受過多剪力,地震時就容易產生裂縫,921大地震顯現出這些受損最嚴重的地方,也就是所謂的「短柱效應」。因此改用鋼骨鋼筋混凝土構造後,教室單元跨距可放大達8米,安全之外也增加窗戶空間。

教室裡維持著黃建興建築師的特有風格,頭頂的格子樑讓燈具和風扇各有其所,樑下安置吸頂燈,和懸吊式燈具相比多了一分俐落,天花板高處剛好裝設風扇,免除葉片影響燈光照明。圖書角和雙走廊的設計更是黃建興建築師的招牌教室單元設計型式,用落地窗做為教室和陽台之間的區隔,進出更有居家感,陽台設置洗手台和打掃工具櫃既方便又不占據教室內空間。

電扇裝設位置恰巧與格子樑錯落,免除葉片影響燈光照明

圖書角和雙走廊的設計進出更有居家感,老師不再匆忙來回教室和辦公室之間,和孩子有更多時間交流

我們在用過午餐後才進到瑞城國小參訪,低年級已經放學,幾間教室裡只剩下老師留守辦公,其中一位剛好是教書30年的資深教師,她曾陪學校度過重建時期在簡易教室裡上課的克難時光,更知道現在環境的得來不易。現在她擔任導師的班級教室剛好緊鄰公園,舒適的室內環境搭配窗外的綠意,成了美好的教學空間,後方佈告欄擺上一幅幅學生在美術課描繪的貓頭鷹畫作,經老師透露才知道,原來稜角鴞也是學校的房客。

老師透露稜角鴞是學校的常客,也成為課程教材之一培養美學

在黃建興建築師設計的學校中,大多數是看不到教室裡有講台的,就如同他破除圍牆迷思一樣,不希望老師和學生因為講台而產生距離感。另外,講桌也阻擋了學生看黑板的視線,增加老師安排座位的困擾,不如將這些預算轉換成教室內的置物櫃和圖書角,增添如同「家」一般的溫馨氣息,老師在座位上辦公時,學生隨意坐臥在身旁的圖書角,這才是他心中「樂學」的畫面。

取消講台設計,拉近老師與學生的距離,老師豎起拇指稱讚

放學時間遇見學童,聽聞這是設計自己學校的建築阿公回訪校園,各個大力比讚

繼續往學校最裡邊前進,第四排主樓和第三排一樣,有著四層樓的設計,規劃為幼兒園區,此處的中庭又和前面兩座截然不同,保留原始的土壤和樹木,像是一處被校舍環繞的小森林,穿梭其間彷彿置身宮崎駿經典動畫龍貓裡的林間場景。

以合院的概念設計出如此大型的學校,卻絲毫沒有封閉的感受,黃建興建築師的巧思就在樓與樓之間,轉角處保留開口,讓空氣對流自然帶入,產生「風跟著走廊走」的涼快舒適;另外,連結式迴廊利用轉角空間設置的半戶外場所,保留約三至四間教室大小,是提供師生活動的另一選擇。

第三個合院像是一處被校舍環繞的小森林,穿梭其間彷彿置身宮崎駿經典動畫龍貓裡的林間場景,讓出版與攝影團隊也忍不住在這留下合影

不必到太陽下風吹日曬,學童們下課時間可以就近到半戶外空間跳繩,瑞城國小的民俗表演技藝相當出名,跳繩隊更是全國比賽的常勝軍,從低年級到高年級都愛拿著跳繩練習,黃建興建築師此行也入地隨俗,在集合廣場跟著小朋友玩起跳繩,印上臉頰的笑容,消弭了相差50歲的隔閡。在這塊曾經龜裂的土地上,教育事業再度蓬勃發展,我看到的是台灣民眾遭遇天災後攜手重建的能力和自信。

建築阿公入地隨俗與學童們在合院中一起尬跳繩,消弭了相差50歲的隔閡,是難忘的美好畫面

Photographer / 黃建興建築師事務所、蝙蝠星球攝影工作室Arthur studio 光影旅人

欣欣

Editor / 欣欣

相關故事

2021-09-14T11:22:52+08:00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