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澳漁港長大,家裡窮困,在漁村辛苦工作的父母親依然希望我能有好前途。資質駑鈍的我,國中成績並不優,雖然考上宜蘭高中、羅東高工,但頂多上榜罷了。因緣際會登記上了頭城的專科學校,讀了「建築」,有機會遇上了啟蒙老師——黃建興建築師。
民國六十年代,有很多外地來宜蘭讀書的年輕人,當時宜蘭學子普遍覺得復興工專並非是個好學校,可是我們班卻有一半以上的同學是宜蘭人,也都認真、勤奮地翻轉學校印象,不知從哪屆開始,就有很多在地人來頭城讀書了。我每天一大早要從南方澳搭公路局班車到蘇澳,再接火車一路到宜蘭最北端,一趟車程要花近兩個鐘頭時間,下了火車再走上十五分鐘田間小路,八點左右進到校園,現在想起來,我還真好學!那個時候的老師,幾乎都是台北來的建築師,如陳鈞同主任、程家祥老師、羅興華老師、洪清安老師⋯⋯等,因為這些台北來的建築師,週間在台北上班,只能利用週末到宜蘭兼差上課,當時的我們也算認真、努力,現在的學生應該很難了!到了民國六十九年左右,居然有個建築碩士、宜蘭開業的建築師來學校專職、擔任班導師,學生們紛紛好奇打探新導師的廬山真面目,也讓我們對建築更有學習熱誠!
黃老師個子不高,當年雖客氣、脾氣卻不太好,看到我們上課睡覺、圖不好好畫、模型胡亂做,就會對著我們「諄諄教誨」。年輕的黃老師也曾和班上同學一起彈吉他、唱民歌,帶著漂亮的女朋友(現在的師母)來頭城海水浴場參加晚會。帶畢業設計的黃老師要求異常嚴格,評圖時就直接說道:「山坡地的剖面沒把高程表現出來、透視圖沒層次、這種針葉樹只有歐洲才會有,台灣樹種長不出來這種樹型⋯⋯」雖然黃老師與我們年齡沒差幾歲,但那個年代的建築師高考不像現在一放榜幾百人,只會有一、二位可上榜,甚至從缺,可見在當年年少輕狂的我們,眼中的黃老師真是英雄出少年、優秀,堪為榜樣。
因為預官役第二梯次,要十月才上成功嶺受訓,專科畢業後就在老師初創的建築師事務所幫忙打雜兼顧家,與幾位產物保險公司的姐姐們一起守著羅東的Co-Working office。印象中,那段時間參加了台銀蘇澳分行、礁溪國小的比圖,也看到與楊逸詠建築師合作競圖的經營模式,這些是當時在宜蘭地區一般事務所只能設計透天厝或蓋章的執業文化所看不到的業務型態。
見賢思齊,有為者亦若是的偶像追隨。退役後插班逢甲大學,畢業後進成大建築研究所,也在黃老師同窗林憲德教授門下學習,如沐春風。爾後在台中開業逾三十年,就比較沒機會與老師聯絡了。民國八十八年的九二一地震,看到各地趕來的建築同業、先進,進入災區救災、協助重建。從報章雜誌報導得知黃老師積極地參與各地(包括慈濟)的校園重建,以其宜蘭校園建築規劃設計的經驗、概念,在中寮、南投、台中等地有很多精彩作品。一貫的校園規劃,具有在地本土的設計意匠,亦能有創新突破、因地制宜的設計特色,每次看到大樹參天、洗石子外牆、具有鏤空圖騰的設計、大量的半戶外迴廊、無圍牆與融合環境的校園空間等建築風格與校園格局,就會想起黃老師的蒼勁書法,令人印象深刻。
雖然也是作設計,總看不到黃建築師的車尾燈;
雖然也是當老師,卻不及黃老師的桃李滿林⋯⋯
一路以來,總以黃建興老師為典範,不只是建築領域上,在為人處事、社會公眾事務及提攜年輕人等人生功課,更須效法且努力前進。
Photographer / DEZU GROUP